还有我要提醒你一句,《三国演义》在陈友谅这会还没成书呢。
作者罗贯中此时正在张士诚麾下做一个幕僚,还曾经献计打退过我叔的进攻。
陈友谅又没有前后眼,怎么可能提前看到《三国演义》?
而且吧,罗贯中在写赤壁之战时多少也参考了鄱阳湖水战的案例。
所以谁是谁的老师还不好说呢。”
赵匡胤恍然大悟道:“原来是这么回事。
不过陈友谅的船只这么难烧,那为什么朱元璋还要用火攻之计呢?
岂不是白白浪费功夫?”
“行军打仗不拘泥于任何形式,老赵你是战场老手,这点应该不用我跟你说了。
我叔之所以会决定用火攻之计,也是因为当时风向变了。
原本是对着我叔阵营吹的风突然调转方向对着陈友谅阵营吹去。
这就叫做天时都向着我叔。
当然只靠着这一点还不足以让我叔决定用火攻。
其次就是当时我叔的部将丁普郎、王胜等人自告奋勇用诈降之计,一如当初东吴老将黄盖一般。
由于丁普郎本就是从陈友谅那边投诚过来的,所以他一番催人泪下的文书送到之后也没引起陈友谅的怀疑。
最终我叔拍板决定就用火攻。
丁普郎、王胜等人毛遂自荐,要求亲自率领载满火药的小船奔向陈友谅的阵营。
我叔劝他们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,然而他们这些人早知此行回不来仍旧执意要去。
到了动火攻的时候,在炮火的掩护下丁普郎等人乘船快向陈友谅大营驶去。
等到陈友谅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。
四面八方涌来的小船将许多楼船点燃。
因为前后船只同时着火,这时候再砍断铁链已经于事无补。
大火就这么在陈友谅的楼船里蔓延开来。
陈友谅之弟陈友仁、陈友贵皆在火海中丧生。
陈友谅顿时怒不可遏,指挥军队向丁普郎等人进攻。
丁普郎力战而亡,哪怕是被人砍去头颅仍旧屹立不倒。
除他之外余昶、徐公辅尽皆战死。
王胜被火药引燃身受重伤,跳入湖中溺水身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