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思源站在监视器后面,眉头拧了又松,松了又拧。
这已经是《英雄本色》开拍的第三天了。
三天前,当邹闻怀力排众议,不仅采纳了顾远那个堪称“自杀式”的选角方案,甚至还给了他联合导演的名头时,吴思源心里其实是捏着一把汗的。
剧本确实惊才绝艳,这点毋庸置疑。但写得好,不代表拍得好。电影是门实践艺术,尤其导演这个活儿,没在片场摸爬滚打过几年,光凭理论和想象,根本玩不转。
这顾远,看着顶多二十出头,就算真是个百年一遇的天才,片场经验总该是零吧?复杂的灯光调度、道具管理、演员沟通、场面控制……哪一样不是靠经验堆出来的?吴思源甚至都做好了随时接手,替他收拾烂摊子的准备。
然而,三天下来,吴思源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多余。
顾远在片场的表现,完全不像个新手,甚至比很多老油条还要老练。
“阿发,枪口低一点,对,再低一点,眼神要狠,但不是单纯的凶,带着点不屑和……落拓感。”
顾远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到片场中央。
周仁发,也就是阿发,叼着牙签(道具,还没点火),手里拎着道具枪,闻言微微一愣。他刚按照自己的理解,摆出一个自认为很酷的姿势。
这几天,他对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“联合导演”已经从最初的纯粹好奇,变成了几分惊讶。
刚接到嘉禾电话,说有个叫《英雄本色》的本子,请他演男二号“小马哥”,片酬不错,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。毕竟,“票房毒药”的名头压在身上,有戏拍就不错了,还是嘉禾这样的大公司。
来片场第一天,看到顾远,听说他就是那个写出剧本,还坚持要用自己这个“毒药”的人,阿发心里其实嘀咕过:“这么年轻?玩票的吧?或者哪家少爷?”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跟经纪人说,自己就是来“捞一笔快钱”的。
可真拍起来,阿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。
这个顾远,指导起戏来,思路清晰得吓人。他不会长篇大论地讲理论,往往就是一两句点拨,却总能切中要害。
就像刚才,阿发自己觉得那个持枪姿势够帅了,但顾远一说“落拓感”,他脑子里“嗡”一下,小马哥落魄前的嚣张,落魄后的隐忍,那种复杂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上来了。他下意识地调整了持枪的角度,肩膀微微放松,眼神也跟着变了。
“咔!很好,这条过!”顾远的声音适时响起,干脆利落。
吴思源在监视器后点了点头。刚才阿发那个瞬间的调整,确实让人物的味道出来了。这顾远,调教演员也有一手。
更让吴思源觉得不可思议的是,顾远对片场的各种事务,上手快得离谱。
八十年代的灯光、道具,跟后世自然没法比,很多设备都显得笨重粗糙。但顾远似乎毫不介意,指挥灯光师调整角度、色温,安排道具组摆放物件,那熟练劲儿,仿佛他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。
有一次,一个关键场景需要营造雨夜的氛围,洒水车出了点小毛病,水压不稳。顾远只是看了一眼,就直接走到机器旁,跟负责的师傅简单交流了几句,指了指某个部件。没过几分钟,水压居然就稳定了。
那老师傅看顾远的眼神,都像在看什么怪物。
“这小子……真是第一次当导演?”吴思源忍不住又一次在心里嘀咕。
“远哥,这边群众演员准备好了。”
说话的是李晓红。
这几天,她除了做场记,记录拍摄细节,还被顾远“委派”了一个新任务——指导群众演员。
说是指导,其实就是顾远先跟她讲清楚要求,比如某个场景需要什么样的反应,什么样的走位,然后由她去跟那些临时找来的“茄哩啡”沟通。
李晓红没什么表演天赋,普通话也带着山东口音,但她学得很努力,香江话说的也越来越好。顾远教她的东西,她都一字一句记在小本子上,晚上回去还要琢磨。
顾远看着李晓红略显笨拙地指挥着一群临演走位,嘴角微微翘了翘。
这丫头,天赋确实一般,但胜在踏实肯干。
拍摄的进度,快得惊人。